close

創造生態綠地,都市也會有生機

保存都市內外的現有綠,是最緊迫的事。都市不該進行沒有必要的大規模開發,民生必需的開發案應該以”再開發”的方式來進行:優先選擇都市範圍內本來就喪失生態功能的土地來開發,例如危樓和空屋所在的基地,而都市中絕不乏這樣的機會。

這幾年松山菸廠的小巨蛋開發案引起爭議,遭到社區居民和環保團體的反對,正是因為在過去幾十年來,菸廠園區已經成為一個綠意盎然、充滿稱雞的生態環境,是都市中難得的生態資產。小巨蛋開發案對台北的發展沒有任何急迫性,政府和建商卻執意要毀去價值連城的綠地,實在是短視近利。

    台灣許多都市公園都需再造,改造之前我們可以先對現有的做簡單的體檢:看看公園中是否有太多無謂的硬舖面?是否走足夠的植栽和可以透水的區域?是否可以看的到鳥類、蝴蝶和蜻蜓等小動物?

    減少硬舖面以增加透水面積,擴充植栽的數量與多樣性,是改造公園的幾個簡單大方向。草坪是許多人對公園的刻板印象,綠油油的外表,卻沒有生態功能,不但需要耗費量的化學肥料與灌溉水來維護,他的透水性比起水泥或柏油鋪面不會好到哪裡去。除了在人們真正會活動的地方使用。都市公園的設計應該避免純裝飾性的草坪。

    以水患減災的角度而言,河濱公園的改造更是亟需進行的工作試想,如果我們讓河濱代保有原來豐富的植批和土壤,鴻範時不但可以減緩洪水流速,還可以像海綿一樣的吸水,提供更佳的蓄洪功能。這不代表都市河濱地帶不能做為公園使用,但河濱公園的設計必須更明:與其設計成使用率不高、洪水一過還得花大錢維修的運動場型公園,還不如成為兼具生態、防洪、教育與休閒功能的自然公園。

    很多人可能以為,台灣的都市已經那麼壅擠,給人住的地方都不夠了,哪還能同出空間給植物?在城市中,不是只有大片的綠地才能發揮生態功能,許多的小綠及結起來也能發揮大功能。台灣人其實很有創意,早就設法在壅擠的都市空間中擠出一些綠意;巷道中隨處都可以看到人們在自家陽台和鐵窗上放置許多盆栽,甚至把原本光禿禿的屋頂布置成屋頂花園。

    水泥叢林中的確不乏創造綠意的機會,我們可以多管齊下,在建築屋頂、牆面、人行道上加以綠化來增加都市的綠覆率。歐美已經發展出許多綠化技術,例如”綠屋頂”或是”垂直花園”(vertical garden)等,讓原本沒有生機的水妳表面也能夠發揮生態功能。2009年5月我走訪義大利的米蘭,令我驚豔的不是他的時尚,而是到處可見的建築綠化巧思,再加上許許多多的屋頂花園,讓這個缺乏樹木的古老城市也綠意點點。

    綠色建築是城市修復關鍵。城市有了綠色建設的支持,不但市民活得健康,小動物有了舒適的家,都市也將會越來越有生機,越來越能跟著自然的脈動一起呼吸。

《摘錄自 好城市,怎樣都要住下來 廖桂賢著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Camp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