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家鄉滋味的高成本

        在一次演講中,一位華盛頓大學的人類學教授分享他對移民的觀察,娓娓道出中南美洲地宜民如何把母國的菜園地景,複製到眾多美國城市的故事。

        教授發現,這些移民所打造的都市菜園,無論是在空間配置或植栽種類上幾乎都與家鄉的菜園如出一轍。教授認為,在異地複製家鄉菜園對中南美洲移民來說,是很重要的一件事,除了在表面上滿足鄉愁,還有更深的一層實用意義。

        任何一個人的身體成長等於是跟在地食物一起演化的結果。當我們的身體已經適應了家鄉的食物,一旦到了一個新的地方,缺乏身體所熟悉的食物,對身體機能的維護自然是一個挑戰;因此,移民在生理上需要家鄉的食物來維持身體機能。

        移民到了另外一個國家,就地重塑那個能創造熟悉食材的菜園,以料理出有家鄉味的菜色,是很實際也是必然的結果。

 

l  旅居異鄉的環境成本

     教授的研究幫我回答了一個自己耿耿於懷的問題。曾經算過自己的生態足跡(ecological footprint),也就是一個人或國家生活模式對環境生態的影響,用量化的土地面積顯示;數字越大,生活形態所需耗用的土地資源愈多、對生態的影響也愈大。網路上有不少計算個人生態足跡的小工具。

     幾年前我也算了一下自己在美國生活的生態足跡,發現自己的足跡居然比一般台灣人平均值還要高!這讓我感到非常愧疚。我自認是有些環境意識的,也會特別注意自己生活上對環境的影響,即使如此,數值仍然高於一般台灣民眾。

 當時,我毫不考慮地將此歸咎於美國不環保的城市規畫(例如,到很多地方都不得不開車)。現在,教授的研究提醒我:我忽略了食物里程的影響。

     食物的重要性沒有人會否認。在異鄉遊子的生活圈裡,哪裡有好吃的台菜或中菜,永遠是讓人眼睛發亮的聊天話題,尤其對於旅居異國多年的人,食物更是重要。即使我生性愛嘗試不同的東西,也不需要天天吃熟悉的家鄉菜,但若餐餐吃西式食物還是會受不了。也許,正因為我的身體是在台灣伙食下演化的結果。

 於是,我們這些異鄉遊子雖不至於自己種菜來吃,卻也經常捨棄較近的西方超市,不辭千里地往華人超市跑,因為在那裏除了可買到熟悉的空心菜、A菜、芥蘭等,還可以買到各式各樣從台灣進口到美國的調味料、零食和雜貨。西雅圖有許多從台灣來工作、求學的人口,隨著台灣人來的除了台灣進口的食材和零食,還有珍珠奶茶,甚至還有壹週刊、時報週刊等台灣本土的八卦雜誌!

 在西雅圖,我們長途開車去買菜,就先排放了不少溫室氣體,買來的家鄉食物背後的長途運輸成本,又在自己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加了一筆!

     不過,許多在西雅圖華人超市可以買到的熟悉蔬果,其實是在華人眾多的加州栽種的,即使運輸成本比遠從台灣運來低了許多,但那些本來不長在美國的蔬菜,可能需要更多的灌溉和肥料才能成長,也是對環境的沉重負擔。

    另一方面,外來物種的引進對本土生態系統有潛在性的威脅,所以許多國家都會嚴格禁止任何種子帶入國境內。許多中南美移民違法將種子帶入美國,才得以複製和家鄉同樣的菜園。不過,移民帶入的種子本來就屬於北美洲的原生種,不會產生什麼大問題,但如果違法帶入的種子是繁殖力強、破壞力大的外來種,那就會造成生態上的浩劫。

      地球村的時代,人們得以在各國之間輕易地流動,的確帶來經濟和文化上的好處,我旅居國外已九年,知識和心靈上的收穫著實豐富。但免不了為了身體和心理的需求,也在異鄉複製了某些台灣的生活模式,直接和間接地增加了環境的負擔。原來,人在國外享受良好的學術或工作環境之餘,環境成本可是不小的!

 

本文節選自《好城市,說什麼都要住下來!》廖桂賢著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Camp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